何力平官方网站
http://1533.diaosu.cn
何力平首页>文章>正文

民族与民众的雕塑之路——论何力平雕塑的独特思维

更新时间:2024-04-29 04:35:35 作者:何力平

何力平无疑是中国当代雕塑界难得一见的“鬼才”。他的奇特的艺术思维、别出蹊迳的形式特征和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都使他的“鬼才”之称名符其实。

何力平出生于中国独一无二的“鬼城”——丰都,当然是其“鬼才”之渊源。他出生的院子是个清代的古宅,满屋都是雕梁画栋之精美木雕,而从小又是在此宅中听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鬼神故事长大,这从一开始就似乎规定了何力平一生的道路,一开始就预定了他今后所从事的艺术离不开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传统以及那超出常规的奇特思维。的确,何力平如齐白石一般顽强地固守着一个中国人的艺术天性,这幸运地成为他今后艺术创造的基石。何力平的幸运还不仅在此。聪明颖慧的他甚至在没有读过大学的情况下,却以其优秀的素养和过硬的技艺考取了我国第一个城市雕塑专业的研究生,开始了他系统地学术性地研究雕塑艺术的进程。从那时起,何力平早年无师自通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和敏锐的形式感受力、创造性就和他同样独特的理论思辩和形式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何力平开始系统地研究西方雕塑及其理论,尤其钟情于西方现代雕塑。他开始发表了《论雕塑的控制形》、《雕塑中的新叙事语言与现代灵魂》等一系列有着相当深度与创见的文章于《美术研究》、《美术》等杂志上,他的雕塑作品也接二连三地参加了此后历届全国大展及各种国内外展览,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包括《美术》在内的多种国内外杂志也陆续对何力平的雕塑艺术作了专门的介绍。

但是,何力平虽然如同全国的几乎所有的学院式艺术家一样受到的是西方式的雕塑技艺及其理论的训练,但他却不能忘情与从小就受到熏陶的民族艺术和民间艺术。而且,他更进一步地反思、怀疑当代中国雕塑这种唯西方是从的教育体系及雕塑道路是否正确。他以严密的史实考证和逻辑清晰的理论论证尖锐地批判了中国雕塑界这种总体性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在他的发表于《美术史论》九二年第一期头版的近万字的论文《中国雕塑形式语言发展的艰难选择》中,何力平尖锐地批评道: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我国近代雕塑家是以三代人都浅层次地理解、追随和模仿比他们各代人的同时代早得多的已经过时的西方艺术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追随的结果既没有使我国的近代雕塑进入世界优秀艺术的前列,同时又失去了民主文化遗产里面最宝贵的那一部分。……照此发展下去,几乎不可能出现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不管这篇本应在中国雕塑界如同重磅炸弹一般产生影响的文章是否产生了足够的应该的影响,但至少,何力平已经从此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一条自主而开放之路。

在何力平看来,西方艺术尽管有其杰出的成就,但它以其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审美专制君临于普通民众之上,这就不仅造成了艺术审美的异化,而且也把艺术家们逼进了艺术创造的死胡同。那么,在学习和借鉴生气勃勃的民间艺术,生命真实躁动的原初艺术中去返归去恢复本应具有的生命的尊严,是当代雕塑发展的途径。何力平开始把他在《控制形》、《雕塑的空间结构》、《新叙事语言与现代灵魂》等文章中深思熟虑的艺术观念和有关雕塑造型及形式的多种观念付诸其艺术实践。何力平花了几年的时间创作出一套三十余件的大型木雕和青铜系列作品——《鬼城系列》。

《鬼城系列》别具匠心地大量借鉴了民间建筑、器具雕花工艺及各种日用器物造型特征,这些源远流长的造型形式中积淀了中华民族审美历史的精华。从历代木雕的情节性故事表现和现代心理意识流程的研究中,何力平开始实践他的根据“灵魂”和心理表现之需,打乱传统时空流程似特殊情节选择和处理的“新叙事语言”观念,对蕴含着历史及民族文化内蕴的心灵感应及直觉颖悟的高度重视,对社会及历史的深沉体验,从小耳濡目染的鬼神形象和故事中那复杂而幽微的生命意味,以及“现代艺术”中的空间处理与抽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鬼城系列》在神秘、奇崛、荒诞与幽默之中呈现民族艺术智慧的光辉,闪耀中西融合的独特风彩。何力平的雕塑意象是独特的,何力平的雕塑语言是独创的,何力平的雕塑观念及思路也是独立的,它们决不与人雷同。

如果说,《鬼城系列》已经是何力平自觉地让“象牙塔”中的雕塑艺术向民族、民间、民众回归的一个转折的话,那么,让自己的艺术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真正成为“公众艺术”,则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何力平从理论上批判西方艺术的审美专制向实践上真正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转折。这里,不愧为“鬼才”的何力平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同样非常独特的思路。

公众艺术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公众”性,它必须为公众所接受,具体地看,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必须受定制者的政府代表或企业家的制约,但一般来讲,这些代表又大多是艺术的外行,这样,富于独创的艺术家们的内行的设想往往受制于外行的干扰。现在充滞国内大量平庸的城市雕塑就是这种干扰的结果。但是,从另一角度看,适应民众特有的审美角度又是公众艺术必须遵循的原则。

为“深圳海王”公司“海王大厦”设计的“海王”雕塑是何力平走上公众艺术之路的一件早期成功之作。何力平以其“鬼才”之超乎常人的奇绝之想,试图做一组海王波塞冬持着三叉戟架着马车穿越大海的大型雕塑从蓝色的玻璃幕墙的“海王大厦”高层建筑中部横穿而过。这个即使在世界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天方夜谭般的奇想或许只有“鬼城”出生的这个“鬼才”方能想出。这个大胆妄为的近乎臆想的构思尽管新奇异常受到相当多人的欢迎,但也因其太出常格,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甚至连其施工安装的可能性都被全然否决。但何力平也幸运地遇到富于开拓精神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总裁、建筑工程师及副总裁的支持。最高层领导的支持使这个奇想变成了现实。大型“海王”锻铜雕塑以其高九米,长二十二米(加上楼体约五十余米)凌空穿墙的奇崛雄伟之姿不仅成为深圳雕塑的典范之作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而且也受到美国雕塑研究者的关注,收入其画册。何力平那奇崛、怪诞的超常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架上雕塑走向了公众艺术的领域而被成功地接受。——但是,如果没有那位年轻的开明的总裁,结果不是会截然相反么?

是的,这就是现实,一个压得几乎所有雕塑家丧气的现实。但是何力平没有丧气,“鬼才”之所以鬼才,就在于他有常人所未具之才。既然雕塑家完成公众艺术的困难在于缺乏自主之权,那么,想法确定这种自主权不就是关键所在么?

何力平开始从政府从投资者从艺术家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政府的角度,一件公众艺术必须符合当地民众的利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从投资者的角度,对公众艺术的投资必须有经济效益,这又必须符合公众的审美与娱乐需要为前提;从艺术家的角度,他想表现自己的愿望与构思,要创造名垂青史的卓绝的艺术,这也必须同样考虑民众审美的需要和接受的可能,同时必须具有独创性。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如果我们能自主地搞出一个方案,同时满足三方的需要,不就是一个皆大欢喜可以成立的事情么?何力平开始以他的家乡——鬼城丰都这个旅游城市为对象设计他的方案。一个比之“海王”雕塑还要胆大包天的奇特想法又开始在这个超乎常规的脑子里转动,何力平要以一座山为对象造一个全世界最大的摩崖造像——“鬼王”。这个宽二百一十七米,高一百三十八米的“鬼”中之“王”,不仅可以丰富丰都鬼城“鬼文化”之神秘意味。增加旅游的份量,当然也会给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何力平以他多年从事大型雕塑的经验,自行选址,自行策划,自行设计和当地政府合作和投资者谈判,一切皆大欢喜,投资迅速到位。何力平采用现代爆破施工技术,在一个三万多平方米,面积大得另人吃惊的山头上花两年时间用炸药活活地炸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超巨型“鬼王”来。何力平自主完成其公众艺术的独特思路获得了完全的成功:城市增加了景观,政府与投资者获得了社会与经济的效益,何力平则得以完成了一件不仅巨大得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何力平的确正在申请)的超大型摩崖造像,而且从历史上看,这件作品几乎将于时间共永恒。同时,我们也不难在造型观念、形式意味及情感内蕴上,在何力平《鬼城系列》的架上雕塑与摩崖的巨大《鬼王》上找到其一脉相承的审美脉络。——然而,在大地上直接以爆炸炸出超大型的雕塑作品之淋漓痛快又岂是在室内一刀一凿之雕凿木头的感觉可同日而语呢!况且,为千千万万民众服务的艺术创造之宽阔胸襟又岂能是以模仿西方雕塑的现代派们区区个人表现所能效仿呢?何力平在《鬼王》的设计和施工中再次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卓绝的才气,甚至,还有他那优秀的外交、公关与组织的罕见才能——这或许又是一个艺术家所以为“现代”的体现吧!

“鬼王”的施工已接近完成,何力平又以同样的思路,策划设计了“丰都天堂山旅游景区”的构想方案。这个在三百米高,一百米宽的俯瞰长江的山头上,又将出现一座比《鬼王》还要巨大的玉皇大帝。玉帝的头、手、身躯与脚上到处都是日宫天界月宫灵霄宝殿一类有着丰富旅游设施的异形建筑。这个比之《鬼王》更具丰富的旅游和娱乐价值的自主性设计,又当然同样地受到当地政府与投资者的再度支持,投资几千万资金的工程已经开始。何力平主持总设计,由众多雕塑家集体参加的,有着五百余与真人等大的形象构成《十八层地狱》又以另外一种超大型规模和奇特的造型完成了设计……

“鬼才”何力平的艺术迥出常格,波谲云诡,他那些一个比一个出人意料令人惊诧莫名的艺术思路和艺术实践的确远远地超出普通雕塑的规范,尤其是那些主要源于西方——不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的规范。但何力平不正是因为其非常突出的创造的个性和独特性,不正是因为他坚实地立足于民族艺术的深厚土壤之中而又具开放的胸襟才有今天的成功么?何力平的公众艺术的思路和实践更是一个成功,那坚定地自觉地站在社会与民众的立场,为民众服务的思想,无疑是他的公众艺术成功的根本的保证。何力平的艺术现在越搞越顺,越搞越“火”,他在从事他这些超大型的公众艺术实践的同时,还在进行架上雕塑的不停的探索,大小作品的不断问世,使二者的创造进入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之中。何力平找到了他艺术的支点,找到了通向成功的正确之路。何力平的艺术是民族的、民众的、自我的、现代的。如果我们把何力平的艺术纳入中西文化碰撞中民族传统转化的世纪性大潮之中,纳入那从本世纪初即已开始而绵延至今的艺术向民间向民众回归的世纪性大潮之中,“鬼才”何力平艺术的成功不是就非但不“鬼”,且有某种必然么?

 

  

  林木: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